- 關于開展上門經絡調理服務的通知08-02
- 2018年刮痧培訓安排03-09
- 別有病網高級按摩培訓安排08-02
空腹血糖5.2助長壽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4-7-17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關注體重睡眠 控制碳水攝入 空腹血糖5.2助長壽
該研究納入5萬余人數(shù)據(jù),平均年齡67歲。研究分析發(fā)現(xiàn),空腹血糖與全因死亡風險、心血管死亡風險之間存在U型關系,當其分別達到5.29毫摩爾/升和5.23毫摩爾/升時,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風險最低。研究人員還根據(jù)參與者的空腹血糖變化情況,將其分為空腹血糖低水平組(平均5.12毫摩爾/升)和高水平組(平均6.74毫摩爾/升),與低水平組相比,高水平組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風險分別增加了23%和25%。
解放軍總醫(yī)院老年內分泌科教授田慧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空腹血糖正常值為3.9~6.2毫摩爾/升,空腹血糖超過7毫摩爾/升是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之一。要想達到上述研究的推薦值(5.23毫摩爾/升),必須在血糖剛出現(xiàn)異常的時候就控制,越早開始效果越好,包括盡早保護自身胰島β細胞功能、延緩糖尿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如果等到已經確診糖尿病,即使使用降糖藥也很難降到這么低。
具體來說,要想控制空腹血糖,須“對癥下藥”,包括:
1.總體血糖控制不良、糖化血紅蛋白處于高水平的人,要嚴格實施糖尿病全面管理;
2.與肥胖合并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缺氧導致內源性血糖升高)有關的空腹血糖升高,首先需減輕體重;
3.與睡眠欠佳有關的晨起血糖升高者,需要進行睡眠狀態(tài)的調整;
4.如果晨練后空腹血糖升高,可能與活動和交感神經興奮度增高有關,故不建議糖尿病患者晨練,鼓勵餐后適度運動來改善餐后血糖;
5.對于查體發(fā)現(xiàn)空腹血糖高于5.6毫摩爾/升的人,如果伴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癥、高血壓等,應該盡早開始改變生活方式,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必要時到醫(yī)院進一步評估糖代謝水平。
田慧建議,糖友在尋找血糖波動原因的過程中要勤測血糖,可以使用動態(tài)血糖儀,或測三餐前后、睡前7個時間點的血糖情況。待明確影響因素后,前往內分泌科做進一步的檢測和調整,高危人群半年隨診一次,血糖控制不佳人群應2~3個月復查一次。需注意,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防治都是長期工程,尤其是隨著年齡增長及合并癥的積累,更需要人們不斷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測,積極調整生活方式、遵醫(yī)囑治療,達到延長健康壽命的目的。
受訪專家:
解放軍總醫(yī)院老年內分泌科教授 田 慧
本報記者 徐 盈《生命時報》 2024-06-14 第1807期 第18版
該研究納入5萬余人數(shù)據(jù),平均年齡67歲。研究分析發(fā)現(xiàn),空腹血糖與全因死亡風險、心血管死亡風險之間存在U型關系,當其分別達到5.29毫摩爾/升和5.23毫摩爾/升時,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風險最低。研究人員還根據(jù)參與者的空腹血糖變化情況,將其分為空腹血糖低水平組(平均5.12毫摩爾/升)和高水平組(平均6.74毫摩爾/升),與低水平組相比,高水平組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風險分別增加了23%和25%。
研究人員認為,空腹血糖高之所以會增加死亡風險,與以下幾點因素有關。
首先,糖代謝異常會破壞正常的血管內皮功能,加速動脈斑塊的形成,從而增加心血管死亡風險;
其次,糖代謝異常會增加微血管并發(fā)癥、癌癥、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和腦卒中的發(fā)生風險;
再次,血糖升高可能導致梗死范圍擴大,增加全因死亡風險。研究人員表示,長期將空腹血糖維持在5.23毫摩爾/升左右,全因及心血管死亡風險最低。
解放軍總醫(yī)院老年內分泌科教授田慧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空腹血糖正常值為3.9~6.2毫摩爾/升,空腹血糖超過7毫摩爾/升是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之一。要想達到上述研究的推薦值(5.23毫摩爾/升),必須在血糖剛出現(xiàn)異常的時候就控制,越早開始效果越好,包括盡早保護自身胰島β細胞功能、延緩糖尿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如果等到已經確診糖尿病,即使使用降糖藥也很難降到這么低。
具體來說,要想控制空腹血糖,須“對癥下藥”,包括:
1.總體血糖控制不良、糖化血紅蛋白處于高水平的人,要嚴格實施糖尿病全面管理;
2.與肥胖合并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缺氧導致內源性血糖升高)有關的空腹血糖升高,首先需減輕體重;
3.與睡眠欠佳有關的晨起血糖升高者,需要進行睡眠狀態(tài)的調整;
4.如果晨練后空腹血糖升高,可能與活動和交感神經興奮度增高有關,故不建議糖尿病患者晨練,鼓勵餐后適度運動來改善餐后血糖;
5.對于查體發(fā)現(xiàn)空腹血糖高于5.6毫摩爾/升的人,如果伴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癥、高血壓等,應該盡早開始改變生活方式,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必要時到醫(yī)院進一步評估糖代謝水平。
田慧建議,糖友在尋找血糖波動原因的過程中要勤測血糖,可以使用動態(tài)血糖儀,或測三餐前后、睡前7個時間點的血糖情況。待明確影響因素后,前往內分泌科做進一步的檢測和調整,高危人群半年隨診一次,血糖控制不佳人群應2~3個月復查一次。需注意,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防治都是長期工程,尤其是隨著年齡增長及合并癥的積累,更需要人們不斷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測,積極調整生活方式、遵醫(yī)囑治療,達到延長健康壽命的目的。
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 [事件]心臟血栓會跑進大腦04-04
- [事件]過敏也會讓人掉頭發(fā)04-04
- [事件]鼻涕為何會五顏六色04-04
- [事件]過度操心其實是自戀04-03
- [事件]越怕焦慮越要面對04-03
- [事件]孩子抖腿有很多原因04-03
- [事件]“棗核型身材”容易招病04-02
- [事件]法國人抑郁率歐洲最高04-02
最新文章
- [事件]心臟血栓會跑進大腦04-04
- [事件]過敏也會讓人掉頭發(fā)04-04
- [事件]鼻涕為何會五顏六色04-04
- [本站]胼胝.拇外翻.五指襪04-03
- [事件]過度操心其實是自戀04-03
- [事件]越怕焦慮越要面對04-03
- [事件]孩子抖腿有很多原因04-03
- [行業(yè)新聞]冰箱保鮮國際標準首次發(fā)布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