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開展上門經絡調理服務的通知08-02
- 2018年刮痧培訓安排03-09
- 別有病網高級按摩培訓安排08-02
精讀內經.靈柩.癰疽第八十一
【byb.cn XJ】癰疽,發(fā)生于體表、四肢、內臟的急性化膿性疾患,是一種毒瘡。癰,發(fā)于肌肉,紅腫高大,多屬于陽癥;疽,發(fā)于骨之上,平塌色暗,多屬于陰癥。癰疽證見局部腫脹、焮熱、疼痛及成膿等?,F代醫(yī)學解釋其為皮膚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細菌感染所致的化膿性炎,病原菌為葡萄球菌。本病多由外感六淫,過食膏粱厚味,外傷感染等致營衛(wèi)不和,邪熱壅聚,化腐成膿所致。
因發(fā)病部位不同而分為內癰、外癰兩類:
1.內癰疽生于臟腑(如胃脘癰、心癰、小腸癰等),雖同屬癰證,但在辨證論治上與外癰多有不同。
2.外癰疽系指發(fā)于體表的癰疽。初起無頭,局部紅腫熱痛,界限分明,易腫、易膿、易潰、易斂。重者可有身熱、口渴、脈數等。
本篇主要論述的外癰。
本篇要點:
一、以取類比象的方法,說明人體經脈氣血的運行概況。
二、指出開成癰腫的原因、病機以及化膿的過程。
三、分別敘述了自頭項至足部十八種外科病癥的癥狀、治法及預后概況。
四、對癰與疽的鑒別作了概括說明。
【原文】
黃帝曰:余聞腸胃受谷,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yǎng)骨節(jié),通腠理。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于絡脈,皆盈,乃注于經脈,陰陽已張,因息乃行。行有經紀,周有道理,與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調之,從虛去實,瀉則不足,疾則氣減,留則先后。從實去虛,補則有余,血氣已調,形氣乃持。余已知血氣之平與不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有遠近,何以度之,可得聞乎?
岐伯曰:經脈留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草萓不成,五谷不殖;徑路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則別離異處。血氣猶然,請言其故。夫血脈營衛(wèi),周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寒邪客于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wèi)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腐肉,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瀉,血枯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榮,經脈敗漏,熏于五臟,藏傷故死矣。
黃帝曰:愿盡聞癰疽之形,與忌曰名。
岐伯曰:癰發(fā)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其化為膿者,瀉則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
發(fā)于頸,名曰夭疽。其癰大以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熏肝肺。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
陽留大發(fā),消腦留項,名曰腦爍。其色不樂,項痛而如刺以針。煩心者,死不可治。
發(fā)于肩及臑,名曰疵癰。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臟。癰發(fā)四五日,逞焫之。
發(fā)于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挾癭,急治之。
發(fā)于胸,名曰井疽。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發(fā)于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狀如谷實柧樓,??嗪疅?,急治之,去其寒熱,十歲死,死后出膿。
發(fā)于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癰膿,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坐陵翹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為取三升,則強飲厚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發(fā)于股脛,名曰股脛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發(fā)于尻,名曰銳疽。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發(fā)于股陰,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兩股之內,不治,十日而當死。
發(fā)于膝,名曰疵癰。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如堅石,勿石,石之者死,須其柔,乃石之者,生。
諸癰疽之發(fā)于節(jié)而相應者,不可治也。發(fā)于陽者,百日死;發(fā)于陰者,三十日死。
發(fā)于脛,名曰兔嚙,其狀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發(fā)于內踝,名曰走緩。其狀癰也,色不變,數石其輸,而止其寒熱,不死。
發(fā)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狀大癰,急治之,百日死。
發(fā)于足傍,名曰厲癰。其狀不大,初如小指,發(fā),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輒益,不治,百日死。
發(fā)于足趾,名脫癰。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
黃帝曰:夫子言癰疽,何以別之?
岐伯曰:營衛(wèi)稽留于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wèi)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命曰癰。
黃帝曰:何謂疽?
岐伯曰: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內連五臟,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堅,上如牛領之皮。癰者,其皮上薄以澤。此其候也。
【點評】
①猛疽,病名。系指咽喉焮紅,浸腫疼痛甚則化膿塞咽的疾病。《外證醫(yī)案匯編》卷一描述該病“其來勢太猛,倘猛不可遏”,故曰猛疽。其原因多由肺肝二經蘊痰毒邪火上攻咽喉所致。治宜瀉火解毒,消腫止痛。方用普濟消毒飲等加減。該病類似今之扁桃體周圍膿腫、咽后壁膿腫等。
②夭疽,癰疽生于頸項耳后乳突后的部位,左名「夭疽」,右名「銳毒」,均屬足少陽膽經的病,是由膽經郁火凝結所致。因該處肌肉甚少,又近于頭部,火毒容易擴散,若治療延誤,可發(fā)生多種兇險的癥狀 。初起時狀如黍粒,漸腫如瓜,堅硬平塌,皮色紫暗,疼痛甚劇。經治疚后,若能轉為紅腫而穿潰者為順,預后較好;若經久堅硬, 皮色發(fā)黑,瘡形下陷者為逆,多屬危證。
③腦爍 ,病證名?!肚Ы鹨怼纷鳌澳X爍疽”。本病屬于腦疽之虛證,色暗不潰,硬不見膿,潰破不斂。《靈樞·癰疽》:“陽留不發(fā),消腦留項,名曰腦爍,其色不樂,項痛如刺以針,煩心者,死不可治?!眳⒁娪蓄^疽、腦疽條。
④疵癰,即肩疽。又名丁疽。又生于肩前廉,即肩峰前側者,名干疽。若生于肩后廉,即肩峰后側者,名過肩疽。多因風熱之邪毒郁滯,或因負重損傷,使瘀血凝結而發(fā)。證見局部紅腫熱痛,成膿早潰者為順;反之則腫勢平塌,不紅不熱,堅硬難潰,或潰遲緩而膿稀色敗者為難治;若腫痛引臂胛,全身寒熱口噤,疼痛不思食飲,大小便不調者為逆。治療當審慎辨證,隨證加用引經藥。初起者,表證明顯者,可用荊防敗毒散之類汗之。若里熱之證現顯,當轉投內疏黃連解毒泄熱下之。汗、下之后腫痛不退,或膿將成者,應即內服托里透膿湯。若膿已成則當早作切開引流。外治參見癰、疽、潰后,證治參見潰瘍、附骨疽等條。
⑤米疽,即腋癰,相當于西醫(yī)學的化膿性大汗腺炎,是一種腋下生有硬結,觸之疼痛,日久潰膿為特征的皮膚病。
⑥井疽,為病名。又名胸發(fā)、穿心冷瘺、慢心銳毒、心漏、穿心毒、井泉疽、穿心疔。為癰疽生于胸部鳩尾穴、中庭穴或兩者之間。多為心經火毒而發(fā)。
⑦甘疽,病證名。疽之生于胸部兩側肌肉較發(fā)達處(婦女則在乳房高聳處),相當于中府穴之下的部位。多因憂思氣結或外感毒氣而發(fā)。初起形如谷粒,色青,漸漸變大變紫,堅硬疼痛,惡寒壯熱,易潰膿稠者,為順證;病程久,寒熱不退,不易成膿,脈見浮數者為逆證。
⑧敗疵,又名改訾[zī]。發(fā)于脅,改訾者女子之病也,久之其狀大癰,膿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治之方∶翅草及根各一斗,以水一斗六升煮取二升,即強飲濃衣坐釜上,令汗出足已。
⑨脛疽,疽之生于股部(大腿)或脛部(小腿)的統稱?!鹅`樞?癰疽篇》:「 發(fā)于股脛,名曰股脛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贡静《嘁蝻L寒濕凝結而成,或因情志郁結,肝脾兩虧,氣滯痰凝而致。初起堅硬成塊, 大如指頭,皮色不變,緩慢漫腫,化膿,膿深至骨,難潰難收。隨著所發(fā)部位的不同,又有多種名稱。如發(fā)于股部的叫「股疽」或「大腿疽」 ;股外側的又稱「股陽疽」;股內側近陰處的又稱「股陰疽」;發(fā)于脛部的叫「脛疽」或「小腿疽」。
⑩銳疽,病名。疽發(fā)于尾骶骨尖端、即尻的部位者?!鹅`樞·癰疽》:“發(fā)于尻,名曰銳疽。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惫糯J為此為一種惡疽,常危及生命。即鸛口疽。詳見該條。
11、赤施,病名。發(fā)于大腿內側之癰疽。出《靈樞·癰疽》:“發(fā)于陰股,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兩股之內,不治,十日而當死?!薄蹲C治準繩·外科》:“赤施即股陰疽?!毕喈斢诠晒?、髖關節(jié)結核。
12、兔嚙[tù niè] ,病名。系指脛骨生疽,狀似兔嚙的病證?!鹅`樞·癰疽》:“發(fā)于脛,名曰兔嚙。其狀赤至骨,急治之。”詳見附骨疽條。
13、走緩,病名。癰疽發(fā)于內踝部引致步履緩慢之謂?!鹅`樞·癰疽》稱:“發(fā)于內踝,名曰走緩,其狀癰也,色不變,數石其輸,而止其寒熱,不死。”即內踝疽,證治參該條。
14、厲癰,病名。發(fā)于足小趾之嚴重感染。出《靈樞·癰疽》。又名厲疽。多因足三陽經之濕熱下注,或因足三陰經之虧損而致者,本病多發(fā)于足小趾之側。證見:初起紅腫疼痛,膿成已潰,色黃質稠者屬濕熱偏盛為順;若初起色黯,疼痛輕微,不易成膿,或雖膿成,潰膿清稀,屬陰氣凝結為逆,治難獲效。治宜慎重施治。初發(fā)者宜選仙方活命飲消之,外用隔蒜灸。若膿成將潰,則宜內服人參養(yǎng)榮湯,或陰證明顯者選桂附地黃丸兼用,以壯脾補腎滋水。外用桑柴烘法,以行郁滯而助陽。若潰后亦當視膿汁等證候而施治。
15、脫癰,病名。指患脫疽。出《靈樞·癰疽》。有:“發(fā)于足指,名脫癰。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說明在《內經》時代我國已有截趾的手術療法。
脫疽,指發(fā)生于足趾或手指處之疽。臨床以足趾為多見。亦名脫癰、脫骨疽、脫骨疔、敦癰、甲疽、蛀節(jié)疔、蜣螂蛀。出《劉涓子鬼遺方》卷四。因患病日久不愈可使趾落,故名脫疽,其病多因過食厚味,致使郁火毒邪蘊于臟腑,加之腎陰虧損,不能制火而發(fā);或因外感寒濕毒邪,營衛(wèi)不調,氣血凝滯而成。《外科正宗》云:“脫疽者,外腐而內壞也……其形骨枯筋縱,其穢異臭難辨,其命仙方難治?!北静“l(fā)病經過緩慢,癥見初起患趾色白發(fā)涼,麻疼,日久患趾如煮熟紅棗,痛如火燒,逐漸由紅轉暗變黑,足趾常自行脫落并可染及五趾。創(chuàng)面極難收口。如肢節(jié)脫落后漸見新肉護骨者為向愈現象。
【全文翻譯】
黃帝說,我聽說腸胃受納飲食物以后,所化生的精氣沿著不同的通道運行于全身。其中出于上焦的衛(wèi)氣,能夠溫煦全身的肌肉、皮膚,濡養(yǎng)筋骨關節(jié),通達于腠理。出于中焦的營氣,像自然界雨露布灑大地一樣,流注于人體肌肉的大小空隙之間,同時還滲入孫脈,加上津液和調,通過心肺的氣化作用,就化成紅色的血液而運行于人體的脈道之中。血液運行和順而有條不紊,首先充滿孫絡,再注入絡脈,絡脈充滿了便注入經脈,這樣陰經陽經的血氣充盛,便隨著呼吸而運行于全身。營衛(wèi)的運行有一定的規(guī)律和循環(huán)道路,與天體的運行一樣,周而復始,無休無止。如果發(fā)生病變,要細心地診察虛實,然后進行調治。用瀉法去治療實證,就能使邪氣衰減,但瀉得太過,反會損傷正氣。瀉法宜急速出針,可迫使邪氣衰減,若僅用留針法,不能及時瀉邪,則病情先后如一,仍不見好轉。相反,用扶正的方法,可以消除虛弱的現象,但過于補了,也會助長邪之勢。經過調治,氣血就會協調,形體和神氣也就可以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動了。關于血氣是否平衡的道理,我已經知道了。但還不了解癰疽發(fā)生的原因和機理,又怎樣把握其形成與惡化的時間及判斷死生口期的遠近呢?你可以講給我聽一聽嗎?
岐伯說,氣血運行于經脈,循環(huán)不止,它與天地的運動規(guī)律相一致。如果天體運轉失其常度,就會出現日蝕月蝕;大地上江河淤塞或決潰,就泛濫四溢,水澇成災,以致草木不長,五谷不生,道路不通而民眾不能往來,使得長年居住在城里或鄉(xiāng)間的百姓們流離失所。人體的氣血也是這樣,請讓我談談其中的道理。人體的血脈營衛(wèi)周流不息,與天上星宿的運轉、地面河水的流行相應。如果寒邪侵入經脈血絡之中,就會使得血行滯澀,血行滯澀不通,衛(wèi)氣也就壅積不散,氣血不能往復周流而聚結在某一局部,便形成癰腫。寒氣郁久化熱,熱毒盛積熏蒸,使肌肉腐爛,肌肉腐爛便化成膿液,膿液不得排出,又會使筋膜腐爛,進而傷及骨骼,骨髓也就隨之消損了。如果癰腫不在骨節(jié)空隙之處,熱毒就不能向外排泄,煎熬血液而令其枯竭,使筋骨肌肉都得不到營養(yǎng),經脈破潰敗腐,于是熱毒深入灼傷五臟。由于五臟損傷,人就會死亡。
黃帝說,我想詳盡地了解癰疽的形狀、死生的限和名稱。
岐伯說,癰疽發(fā)生在喉結的叫做猛疽。這種病如不及時治療就要化膿,若不將膿液排出,就會使咽喉堵塞,半天就會死亡。已經化膿的,要先刺破排膿,再口含涼的豬油,三天即可痊愈。
發(fā)生在頸部的,叫做天疽。這種癰部位較大,顏色呈赤黑色,如果不迅速治療,熱毒就會向下蔓延,侵入腋下的淵腋穴處,向前面可傷及任脈,向內可熏灼肝肺,使肝肺損傷,十幾天就會死亡。
邪熱亢盛,滯留于項部,上侵而消爍腦髓的,叫做腦爍。表現為神色抑郁不歡,頸部劇痛如針刺,如熱毒內攻而出現心中煩躁,是不治的死證。
發(fā)生在肩臂部的癰腫,叫做疵癰,局部呈赤黑色,應當迅速治療,此證使人遍身汗出,直到足部,由于引起此癰的毒氣浮淺而不深陷,不會傷及五臟,即使在發(fā)病四五天的時候速用艾灸治療,也會很快痊愈。
癰腫發(fā)生在腋下,局部堅硬而呈深紅色的,叫做米疽。應當用細而長的石針稀疏地砭刺患處,然后涂上豬油膏,不必包扎,大約六天就能痊愈。如果癰腫堅硬而沒有破潰的,稱為馬刀挾癭之類的病變,應當急速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治療。
生在胸部的癰腫,叫做井疽。它的形狀像大豆一樣,在初起的三四天內如果不及早治療,毒邪就會下陷而深入腹部,成為不治之證,七天就會死亡。
生在胸部兩側的,叫做甘疽。局部呈青色,形狀好像楮實和瓜蔞的樣子,時常發(fā)冷發(fā)熱,應急速治療以解除寒熱。如果不及時治療,可遷延十年之久而死亡,死后潰破出膿。
脅肋部生癰,名叫敗疵,敗疵主要發(fā)生于婦女。如果遷延日久,就會發(fā)展為大的膿腫,其中還生有赤小豆大小的肉芽。治療這種病候,可用切割的連翹草根各一升,加水一斗六升,煎取三升,乘熱強飲,并多穿衣服,坐在盛有熱湯的鐵鍋上熏蒸,使病人汗出至足部,即可痊愈。
癰疽生在大腿和足脛部的,名叫股脛疽。這種病的外部沒有明顯的變化,然而癰腫所化的膿緊貼骨上,如果不迅速治療,約三十日即可死亡。
癰疽生在尾骶骨部的,名叫銳疽。其形狀紅、大而堅硬,應當迅速治療,否則,約三十天就會死亡。癰疽發(fā)生在大腿內側的,名叫赤施。如不迅速治療,至六十天就會死亡。如果兩腿內側同時發(fā)病,是毒邪傷陰已極,多屬不治之證,十天就要死亡。
發(fā)生在膝部的,名叫疵疽。其癥狀是外形腫大,皮膚顏色沒有變化,伴有發(fā)冷發(fā)熱,患處堅硬,這是尚未成膿的表現,切不可用砭石刺破,如果誤用砭石刺破排膿,便會導致死亡。須待患處柔軟成膿,再用砭石刺破,以排膿瀉毒,疾病就會痊愈。
發(fā)生在關節(jié)的各種癰疽,并且出現內外、上下、左右對稱發(fā)病的,都不易救治。生于陽經所在部位的,約一百天死;生于陰經所在部位的,約三十天死。
發(fā)生于足脛部的,名叫兔嚙疽,其外形紅腫,毒邪能夠深入至骨,應當迅速治療,如不急治,就會危害生命。
癰毒發(fā)于內踝的,名叫走緩。其外形如癰,但皮膚顏色沒有變化。治療時應當用石針屢屢砭刺癰腫所在之處,使寒熱的癥狀消退,就不會死亡。
癰疽發(fā)生于足心、足背的,名叫四淫。其形狀好像大癰一樣,如不迅速治療,約一百天就會死亡。
癰腫生在足四傍的,名叫厲疽。其外形不大,如果從足小趾開始發(fā)病,并呈現黑色,應當迅速治療以消除黑色,如果黑色不消退,卻逐漸加重,就不能治愈了,約一百天就會死亡。
發(fā)生在足趾的,名叫脫疽,其癥狀如果出現赤黑色,是毒氣極重,多屬不治的死證;如不呈現赤黑色,是毒氣較輕,尚能救治。如經過治療而病勢仍不減輕,應當迅速截除其足趾,否則毒氣內攻深陷于臟腑,必然導致死亡。
黃帝說,你所談的癰疽應當如何鑒別呢?
岐伯說,如果營氣滯留在經脈中,血液就凝聚而不能暢行,從而使衛(wèi)氣受到影響也阻滯不通,使壅積于內而化生毒熱。如毒熱發(fā)展不止,便使肌肉腐爛化膿。但是這種毒熱僅僅浮淺在體表,不能深陷到骨髓,所以骨髓不會被灼傷而焦枯,五臟也不會受其傷害,這種疾病就叫做癰。
黃帝說,什么叫做疽呢?
岐伯說,如果熱毒亢盛,深陷于肌膚的內部,使筋膜潰爛,骨髓焦枯,同時還影響五臟,使血氣枯竭。其發(fā)病部位比癰的發(fā)病部位深,使得筋骨肌肉等都潰爛無遺,所以稱之為疽。疽的特征是皮色晦暗而堅硬,如同牛頸部的皮一樣,癰的特征,是皮薄而光亮。這些就是癰和疽的區(qū)別。
【總結】
很多人不太好理解癰和疽的區(qū)別,其實,給大家看一張圖片就好理解了:
從外邊爛的蘋果就是癰
無論是癰還是疽,均與經絡瘀堵,體內陰陽失調有關。如果用現代醫(yī)學來解釋,癰多與外傷感染有關,而疽則有可能和糖尿病、腫瘤有關了。比如糖尿病足,為什么叫壞疽,就是因為已經傷及骨頭了。癥現于四肢五官,病存于五臟六臟,所以,解決癰疽,先從通經絡開始,而刮痧、按摩、拔罐,均是通經絡最好的方法,安全、有效、價廉。
到今天為止,“精讀黃帝內經”古籍經典解讀系列就結束了。從第一篇:“精讀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第一①百歲不衰”開始(http://m.180tramadol.com/doc_3215.aspx),我們幾乎每周一篇,到今天已經過去了整整四年。盡管閱讀精典比較枯燥難懂,但我相信仍然有一批忠實別有病網的粉絲期期不拉地跟著本站閱讀經典,這也著實令我感動。
雖然閱讀經典不能像某些科普文章那樣具有很強的技術層面的操作性,但它對我們對中醫(yī)的感悟會有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的作用,而學習中醫(yī)是需要時間來積累和沉淀的。雖然《黃帝內經》我們已經通讀了一遍,但要想吃透這部經典,是需要我們一生來悟道的。
從下周開始,我們將開辟新的版塊“穴位的故事”,以人民軍醫(yī)出版社:“經絡穴位速記手冊”(劉建橋、盧虎英編著)為藍本,將人體361個標準穴位,一一做解讀,歡迎廣大網友和我們一起學習。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16診要經終論...12-23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15玉版論要之...12-16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14湯液醪醴論...12-09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13移精變氣論...12-02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12異法方宜論...11-25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11五臟別論之...11-18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10五臟生成之...11-11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09六節(jié)藏象論...11-04
- [事件]獨居老人也能健康長壽12-29
- [事件]八成老人與慢病共存12-29
- [事件]感冒后心臟不適小心心肌炎12-29
- [事件]每天多走就能延壽12-28
- [事件]40歲飲食影響70歲健康12-28
- [事件]寒冬至心腦血管“怕冷”12-28
- [事件]血壓升高被正式下了定義12-27
- [事件]愛喝啤酒的人飲食習慣差12-27